
昨日,它们的老对手欧莱雅正式宣布,2014年,欧莱雅在中国实现全年销售总额143亿元人民币,相比去年,增长了7.7%。
在竞争对手纷纷捉襟见肘的同时,欧莱雅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美妆市场连续18年实现持续增长被视为表现不俗。
相比竞争对手,欧莱雅的表现可圈可点。但是,对比去年,欧莱雅在中国的增速为10.2%,相比之下,增速有放缓的信号。
“与中国现在提倡的‘新常态’相契合,欧莱雅中国将更加重视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实现有品质的增长。我们已注意到引发市场变化的因素,并作出了相应的规划部署,将做准备,抓住机会促进增长。”欧莱雅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CEO贝瀚青表示,欧莱雅正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。
凯度消费者指数中国区经理虞坚透露,快消品市场的增长正遭受挑战,温和增长已成为新常态。在此大背景之下,多年来牢牢把持着美妆、护肤细分行业龙头的欧莱雅集团,正在男士护肤、专业护发与电子商务领域寻觅新增长点,以弥补高端护肤、大众化妆品等板块基础虽厚但增长稍慢的现实问题。

贝瀚青表示:“欧莱雅始终自我定位于走在市场前面,以期在机会初见端倪之时即牢牢把握。只要我们能够及时感知市场之变并拿出应变之策,就是中国区成功的核心要义。”
据其介绍,目前在各大内外资日化巨头集中比拼的男士护肤领域,欧莱雅仍保持3倍于市场的增长率,而美发品牌卡诗不仅是中国最大的专业细分品牌,也帮助公司将中国区的相关业务做成了其全球业务的第三大市场。
当外资日化企业站在业绩持续增长的十字路口之时,内资品牌在渠道下沉、品牌经营方面也步步为营。“公司将继续对活性健康化妆品部进行药房销售渠道创新,大众化妆品部2014年在新渠道的拓展取得了不俗的增速,尤其以电子商务最为显著。未来该部门还会进一步优化分渠道团队,以期增强对每个渠道特殊需求的反应效率,强化业务资源的利用。”贝瀚青表示,渠道改革仍是其经营的重点之一。
事实上,欧莱雅在中国销售速度的放缓,与韩国品牌的冲击也不无关系。
近年,一些韩国品牌以翻倍的速度迅速占领市场。以韩国最大的日化公司之一LG生活健康为例子,其旗下的高端品牌“后”在2011、2012年销售额以每年约30%的速度增长,2013年同比增长了88%,2014年更是增长了110%。除了线下,这些品牌也积极发展线上销售。2014年10月,LG生活健康入驻天猫国际引入了旗下更多的众多化妆品品牌及产品,如OHUI、su:m37、belif、BEYOND、Sooryehan、清润真。
“几大韩国化妆品集团的旗下品牌在中国和东南亚受青睐,销量一路攀升,甚至赶超韩国国内市场。”不过,这位市场人士也同时表示,“毫无疑问,这些新晋品牌正在分食市场份额,但它们想要抢占占领主导的欧美护肤品地位,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存在难度。”